在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,“药食同源”理念日益受到重视。然而,将这些原料科学、安全地组合应用(即“配伍”),绝非简单叠加,其中蕴含深厚的专业考量和潜在风险。精准配伍是保障产品安全有效、赢得市场信任的核心基石。
严守安全剂量,规避过量风险
1.法规依据:严格遵循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》及相关公告,明确每种原料的食用部位、用量范围及适用人群限制。
2.风险认知:即使日常食材,过量摄入也可能引发不适。目录内原料兼具“食”与“药”的双重属性,更需警惕超出推荐量可能带来的累积效应或潜在不良反应。一切应用必须基于权威部门确认的安全用量框架。
遵循“君臣佐使”,注重协同平衡
1.传统智慧:借鉴中医组方“君臣佐使”原则,明确配方中核心目标原料(君)、主力协同原料(臣)、调和增效原料(佐)、引导归经原料(使)。
展开剩余68%2.现代应用:避免盲目堆砌“明星”原料。例如,目标若为“温和滋养”,可精选山药(君)健脾,辅以莲子(臣)固涩,佐少量枸杞(佐)益肝肾,使甘草(使)调和诸味,形成主次分明、目标清晰的配方结构。
调和原料“性味”,维护身体平衡
1.理论基础:药食同源原料具寒、热、温、凉“四性”及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“五味”。配伍需考虑其性味相互作用及对使用者体质的影响。
2.实践要点:避免过度偏颇。如大量使用寒性原料(如金银花、决明子)时,可考虑佐以少量温性原料(如生姜、红枣)缓和,减少体质虚寒者不适风险。力求配方整体性味平和,适应人群更广。
警惕成分互扰,规避不良作用
1.科学意识:了解原料主要活性成分(如黄酮、皂苷、挥发油等),预判配伍时可能发生的物理、化学反应(如沉淀、分解)或生物利用度改变。
2.规避禁忌:熟知传统“配伍禁忌”。例如,含鞣质丰富的原料(如五倍子)与富含蛋白质原料组合,可能影响吸收。配方开发前需深入研究潜在相互作用。
明晰禁忌人群,精准定位适用
1.责任体现:每种原料及其组合均有特定适用与慎用/禁忌人群。
2.标识清晰:产品必须清晰标注完整成分表及明确的使用注意事项,这是品牌专业度与责任感的直接体现。
动态更新认知,严守法规边界
1.与时俱进:国家药食同源目录及相关法规政策持续完善更新。品牌方必须密切关注官方动态(如卫健委公告),确保配方原料始终在最新法规允许范围内使用。
2.宣传合规:严格遵守《食品安全法》、《广告法》及《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》。仅可宣称原料本身特性,或依据政策允许的传统养生知识描述,严禁涉及疾病预防、治疗功能的表述。
药食同源原料的配伍,是一门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、食品安全法规的严谨学问。对于拥有自主品牌、专注配方研发或专业选品的公司而言,深刻理解并严格遵守配伍原则与注意事项,是开发出安全、有效、合规产品的必经之路。
发布于:山东省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