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裕华战役的攻坚阵地上,疲惫却斗志昂扬的部队官兵们正抓紧战斗间隙召开\"诸葛亮会\",热烈讨论着进攻方案。侦察兵详细汇报了敌情:日军在裕华修筑的碉堡采用了当时最坚固的钢筋水泥结构,普通机枪子弹打上去只能留下浅浅的弹痕,单枚手榴弹的爆炸威力更是难以撼动。经过反复推演,指战员们一致认为,只有将多枚手榴弹捆绑成集束手榴弹才可能炸开碉堡。但新的难题又摆在面前:怎样才能将这些沉重的集束手榴弹精准投掷到碉堡内部?
讨论会上,一位满脸硝烟的老兵突然拍案而起:\"小鬼子不是总爱朝我们扔催泪弹吗?咱们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?\"这个提议立即引发了热烈讨论。经过彻夜研究,指挥部最终敲定了火攻战术:首先用火焰喷射器烧毁碉堡外围密密麻麻的铁丝网和鹿砦,为突击队开辟进攻通道;同时施放特制烟雾弹,在阵地前形成浓密的烟幕屏障;更创造性地将浸透火油的棉絮缠绕在竹签和手榴弹柄上,制成简易燃烧弹,确保投掷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燃起熊熊烈火。
就在战术方案即将确定时,一位来自工兵连的排长提出了更大胆的设想——制作\"土坦克\"。这个创意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:用多层浸湿的棉被覆盖在坚实的方桌上,形成简易装甲;再将这种\"装甲\"安装在灵活的独轮车上,突击队员可以推着这种移动掩体,安全地接近敌堡。指挥部经过实地测试后,发现这种土制装甲确实能有效抵挡日军轻武器射击,当即决定批量制作,并专门挑选了身强力壮的战士组成突击队。
展开剩余66%当所有战前准备就绪时,皎洁的月光已经洒满了阵地。此时不远处的大中集据点方向枪炮声震天,四团一营和特务连的战士们正从北门、东门发起猛攻,六团一营也在南门与守敌激战。捷报不断传来:外围伪军已被基本肃清,虽然日军核心据点仍在负隅顽抗,但已无法对裕华主攻部队形成威胁,这为即将发起的总攻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1941年8月17日凌晨,随着四团团长刘别生一声令下,三发红色信号弹划破黎明前的黑暗。刹那间,数百枚特制燃烧弹如流星般飞向敌堡,浸满火油的棉絮在空中就燃起火焰,落地后立即引燃了据点内的木质障碍和营房。熊熊烈火与滚滚浓烟中,隐约可见日军士兵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,原本凶猛的机枪火力顿时变得杂乱无章。
日军在防御部署上十分狡猾,除显眼的主碉堡外,还在隐蔽处修筑了多个暗堡。三排长徐德胜带领突击队员推着\"土坦克\"向暗堡逼近,在距离目标仅十余米时,这位英勇的指挥员突然跃出掩体,拉响了捆在身上的九枚手榴弹,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。与此同时,六名敢死队员分三组推着\"土坦克\"向主堡突击,途中两辆\"土坦克\"被日军密集火力击毁,四名战士壮烈牺牲。剩余两名战士毫不畏惧,推着最后一座\"土坦克\"继续前进。接近主堡时,他们效仿徐排长,先后引爆身上的集束手榴弹。第一声巨响炸开了主堡铁门,第二名战士趁机冲入堡内,与残敌同归于尽。
震天动地的爆炸过后,日军火力点终于沉寂。嘹亮的冲锋号响彻战场,新四军主力如潮水般涌向敌堡。少数幸存的日军嚎叫着冲出碉堡作困兽之斗,但在战士们雪亮的刺刀面前,很快就被全部歼灭。
硝烟散尽后,战场上的景象触目惊心:主堡前横七竖八地躺着数十具日军尸体,有些还在冒着青烟。刘别生亲自监督战场清理,战士们仔细检查每具尸体,最终发现五名装死或重伤的日军士兵。这些顽固的俘虏拒不投降,疯狂挣扎反抗,战士们不得不将他们牢牢绑在门板上抬离战场。
裕华攻坚战(包括打援和攻打大中集)是新四军自苏南转战苏北以来最惨烈的一场攻坚战,也是1941年度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攻坚作战。战果统计显示:共毙伤日军60余人,俘虏7人;缴获包括3挺重机枪、8挺轻机枪、4具掷弹筒在内的各类武器400余件,子弹3万余发,另截获运输船一艘。无论歼敌数量还是缴获规模,在当时的苏北抗日战场都是空前的。捷报传到军部,陈毅司令员欣喜万分,立即发来嘉奖电令。
裕华据点的拔除具有重大战略意义:不仅重新打通了苏北与苏中两大根据地的联系,更对日军在盐城的核心统治区形成直接威胁。日军指挥官南浦襄吉被迫从苏中前线紧急调兵回防,大大缓解了其他根据地的压力。这场战役的胜利,充分展现了新四军将士的智慧与勇气,在苏北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(裕华战役纪实·完)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